“新時代泰山挑山工”之泰山精神 的歷史文化內涵 |
||
|
||
泰安一中第六黨支部 安存誠 [摘要] 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新時代科學內涵,所根植的泰山歷史文化內涵是本文的主要觀點,并且稱之為“泰山精神”。文章簡要梳理了泰山精神的基本內涵:“身凌絕頂”的攀登意志;“重于泰山”的價值取向;“不讓土壤”的博大胸懷;“捧日擎天”的光明追求;“國泰民安”的美好寄托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泰山挑山工不敢在“快活三里”久留的故事,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越是爬坡過坎越應咬定青山,乘勝前進改作風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6月視察山東時再次強調,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,真抓實干,埋頭苦干,做新時代泰山“挑山工”。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激蕩了齊魯大地,振奮了泰山兒女,為黨員干部闊步新時代、奮戰新征程指明前進方向,注入強大動力。 近平總書記關于泰山挑山工的重要論述和指示要求,是著眼于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,向全黨發出的偉大號召,體現了深邃的政治智慧、宏闊的戰略視野和強烈的憂患意識。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和贊揚了泰山挑山工埋頭苦干、勇挑重擔、永不懈怠、一往無前的精神特質。對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干部來講,這種精神特質就是要做到挑擔不畏難、登山不畏艱,坦途不歇腳、重壓不歇肩。這種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特質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高度契合,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,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坐標,是照亮前行的時代火炬,對于激勵全黨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為偉大斗爭擔當,為偉大工程奮斗,為偉大事業拼搏,為偉大夢想奉獻,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。 崔洪剛書記闡釋的新時代泰山“挑山工”精神的時代內涵,主要包括: 信念堅定、心無旁騖的執著追求。泰山挑山工始終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堅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,篤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,沒有比腳更長的路,不為風景所惑,不為雜音所擾,不為風雨所動,不到山頂決不回頭,不達目的決不罷休。只有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,才能在各種風險考驗面前不彷徨、不消沉、不動搖,永葆政治本色、保持政治定力、把準政治方向,煉就“金剛不壞之身”。 勇挑重擔、敢于擔當的堅韌品格。泰山挑山工責任面前敢擔當,困難面前不退縮,關鍵時刻豁得出,再重的擔子也敢挑,再難的道路也能走,再苦的活計也要干,從不拈輕怕重,從不挑肥揀瘦,挑起了責任,挑出了信任,挑來了希望。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,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。黨員干部只有牢固樹立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,勇于挑最重的擔子,敢于啃最硬的骨頭,善于接最燙的山芋,立足本職、擔當盡責,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,創造經得起實踐、人民、歷史檢驗的業績。 腳踏實地、永不懈怠的頑強作風。泰山挑山工一次要挑100多斤的擔子,走7公里多的陡峭山路,在最艱難的時候依然能夠咬緊牙關、提起精神,一步一個腳印,一刻不敢停歇,一絲不敢懈怠,泰山壓頂不彎腰,“快活三里”不逗留,擔子始終在肩上,腳步始終在路上,目標始終在山頂。惟其艱難,才更顯勇毅;惟其篤行,才彌足珍貴。奮進在新時代,黨員干部決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,決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,決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,只有以燕子壘窩的恒勁、螞蟻啃骨的韌勁、老牛爬坡的拼勁,方能干成一流事業。 一往無前、勇攀高峰的卓越情懷。泰山挑山工不管山高路遠,始終以奮斗姿態往前走、向上攀,風雨無阻,無怨無悔;在重大挑擔任務面前,挑山工們步調一致、眾志成城,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征服“十八盤”,登上“南天門”,到達“玉皇頂”,領略無限風光,暢快人生豪邁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。黨員干部只有胸懷“泰山有頂我為峰”的豪情壯志,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,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勇攀高峰的胸襟境界,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昂首闊步、砥礪前行,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。 而本文思考的是“挑山工精神”所根植的泰山歷史文化精神 ,也就是泰山精神的內涵。 正如學者所指出:“泰山作為中國人民文化的精神象征,已深深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理潛層,它不斷喚醒著民族的靈魂,滋潤民族的精神,陶冶民族的集體意識,在我們的民族形成自身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?!保ㄇ耙龔堄煤馕模┒@種精神,在新的時代中“又被注入新思潮的活力,展露出新時代的風姿,成為社會發展新的動力”(前引呂蕓芳文)。泰山精神根據泰山研究學者周郢的研究可概括為以下幾點: 第一點是:“‘身凌絕頂’的攀登意志”。泰山之壯美,盡在攀登中,尤其是泰山十八盤,更是泰山攀登精神的內核。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,激發了人們登攀向上的無限渴求。而就是在這種不畏艱辛勇于攀登的過程中,人們看到了險峰之處的美妙風光,收獲了奮勇向上的勇氣和動力。 身凌絕頂的攀登意志,成為泰山精神的第一大主題,得到了歷朝歷代的肯定和贊頌。 第二點是“‘重于泰山’的價值取向”。與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一樣,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輕于鴻毛”,也是我們自小耳熟能詳的一段至理名言。史圣司馬遷以他極為慘痛的人生經歷,感悟出泰山蘊涵的巨大的人格價值,從而留下了這一個傳誦千秋的不朽名句。 由于泰山給人以凝重、穩重的視覺感受,在古人“君子比德”的思維下,泰山就成為某種高尚人格的象征。漢代史家司馬遷這一譬喻,成為中華民族人生價值的衡量標尺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為國家民族而奮斗獻身。毛澤東在《為人民服務》中又引申此義: “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還重?!辟x予了“重如泰山”以時代精神。 在抗日戰爭時期,國民黨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,為了取得粵北戰役的勝利,他親自帶領突擊隊準備直襲日軍的總部,在臨行前他就對記者史默萊特說,人生啊多活二十年少活二十年沒有什么關系,轉眼就過去了,但是如果能在這場為國家為民族的戰爭中獻身,那他將會比泰山還重。這就說明重于泰山這個價值取向,已經成為中華兒女衡量人生價值的一個標尺,感染著炎黃兒女世世代代為國家為民族而獻身。 第三點,“‘不讓土壤’的博大胸懷”。 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捐細流,故能成其深?!边@也是先哲留給我們的一段至理名言。泰山文化在形成中,廣泛吸納了各區域、各民族的優秀文化,使其文化特征呈現出多元色彩,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。秦李斯在《諫逐客書》中論稱:“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?!闭菍@一文化特色的生動隱括。類似的表述還有《韓詩外傳》的“泰山不讓礫石”,鄭世元的“泰山不自高,因丘垤以成形”,元代徐世隆的“泰山元不讓微塵”,民國熊克武的“能成其大”,都高度禮贊了泰山包容萬物、博大虛懷的氣度。而民國邱山寧《泰山贊》詩,尤為體現這一意旨的代表之作:“泰山何其雄,萬物都包容。泰山何其大,萬象都歸納。泰山何尊嚴,萬有都包含。一切宇宙事,都作如是觀!” 后世把滿空奉為泰山普照寺“重開山第一祖”。普照寺的重開山第一祖不是一個中國人,而是一個韓國人。岱廟大殿的《泰山神啟蹕回鑾圖》,前半部完全是用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繪制的,而它的上半部,則是用明末清初剛剛傳過來的西洋繪畫技法繪制的,是近大遠小、焦點透視那種西畫技法。泰山精神的這種“不讓土壤”,“有容乃大”的胸襟和氣度,對我們處于今天一個開放時代的中國人,仍然有深刻的啟示。 第四點,“‘捧日擎天’的光明追求”:在泰山諸多的自然奇觀之中,最讓人感到振奮,最讓人感到激動,最讓人感到狂喜,最讓人感到興奮的那是什么呢?泰山日出!那么天下何處沒有日出,為什么只有泰山的日出最讓人狂喜,最讓人振奮,最讓人激動,甚至讓人感動淚落,什么原因呢?這源于古人的一種觀念,我們中華先民的觀念,先民認為,太陽是萬物之母,而迎接東方第一縷陽光的地方,首推東方那座溝通日月的神山,這座山就是東岳泰山。所以元朝的文學家元好問這樣說:“泰山高出天半,昏曉與平地異?!彼囊馑继┥礁呷朐铺?,他的陰陽昏曉,日出黃昏,都與平地人間完全不同,當泰山之巔已是紅日勃升,可人間還在一片黎明前的黑暗之中,泰山日出因此就成了人間光明的先聲。 泰山日出觀念,體現了中國太陽崇拜與東方崇拜的思想精髓。這種對光明的向往,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,以至于形之夢寐、牽之詩魂:從三國程昱的“夢天捧日”,到宋人梅堯臣的“夢吟日觀”,再到元徐世隆的“夢登日觀峰”,都是這種信仰的真實體現。不僅中國人如此,西方人在泰山之巔也同樣感受到這一點,近代德國學者衛禮賢抒寫極頂所感:“太陽升起之際,剎那間云層、平原、山巒盡收眼底。??!中國真美?!甭摵蠂炭莆墓賳T馬約爾也曾感嘆:“每當在泰山上看到日出,就感到一種新活力,感到新的生活正在開始。太陽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從東方升起,使我感受到泰山精神的另一方面,那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。這種泰山精神正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?!?000年中央電視臺直播迎接新世紀第一縷陽光,當時有兩個采集點,一個是海南三亞,另一個就是泰山日觀峰。這說明對泰山日出的向往、崇尚、禮贊,一直鮮活在我們當代人的生命之中。 第五點,“‘國泰民安’的美好寄托”:自古流傳著一句話叫“泰山安則天下皆安”,也簡稱做“泰山天下安”。這句話怎么來的呢?周郢曾經作過考證,發現最早提出這個觀念的,是戰國末期的大商人呂不韋。呂不韋在游說秦國的貴族陽泉君的時候提到:如果有立儲之功,其家就會“寧于泰山四維”。就是說陽泉君的家族,就像用四條結物的大繩綁上泰山一樣,穩固不可動搖。到了漢朝淮南王劉安,又把這個觀念從家族引申到國家。劉安在《上武帝書》中這樣說:“天下之安,猶泰山而四維之?!碧煜碌陌捕?,就像壓上泰山,再系上四條結物的大繩,把它連接到一塊,是那樣牢不可移。這樣后世就流傳下“泰山安則天下安”這個熟語。 那古人為什么會把泰山和國家的安定聯系到一塊呢?這是因為,泰山“雄重磅礴”的山體——泰山非常重啊,它體重達5500億噸。這個磅礴雄重的山體,在君子比德的觀念之下,很自然的就和國家民族的安定聯系在一起。歷代帝王的封禪,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泰山是天下太平的象征,所以泰山的極頂叫作太平頂,泰山下面的城市叫作泰安市,都是取 “天下之安如泰山”這一寓意。 泰山“雄重槃礴”(元好問語)的山體,自古以來就是穩定安寧的象征。人們便會很自然地將泰山與國家、社會的安定聯系起來。由于“泰”字除訓有“大”意外,也包含“安”意,古代“治而通”的政局也稱之為“泰”。由實及名,泰山遂進而成為體現“國泰民安”這一民族愿景的最佳載體。大觀峰上有清人題勒“與國咸寧”、“與國同安”、“斯山之固,國家柱石”,都揭示了泰山的這一精神內涵。 這種對“泰山天下安”觀念的認同,一直留傳延續到當代,并不僅是一個古人的觀念,我們今天“泰山安天下安”的觀念仍然十分流行。新中國建立后有兩個標志性的建筑,一個是人民大會堂,另一個是人民英雄紀念碑。這兩個新中國標志性的建筑,它的底座全部是用泰山花崗巖來奠基的。這說明“泰山天下安”的觀念、“國泰民安”的觀念,仍然為我們當代人所認同。這是說的“國泰”。 “民安”在泰山也有具體的體現,如果說整座泰山可以保佑著一個國家的安定,那么泰山上的一塊石頭,就完全以理類推,可以保佑一個家庭、一個家族的平安,于是就有了隨處可見的“泰山石敢當”。在民間傳說中,泰山石敢當是一位行俠仗義,驅邪捉妖、擒虎降豹的一位民間的英雄,他所到之處給人們帶來祥和,給人們帶來平安,人們就把他刻成石碑,鑲置在墻角,嵌置于宅門。作為泰山神力的一個象征,用他來保佑家庭的安寧和家族的祥和。這是“民安”在大眾信仰中的一個具體的體現。所以泰山不僅象征著“國泰”,同時還象征著“民安”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有位日本的書法家叫柳田泰云,他就在岱頂丈人峰上刻上了四個大字,這四個大字就是“國泰民安”,可以說是正切中了泰山文化的這一精髓。 參考:崔洪剛 《大力弘揚泰山“挑山工”精神》 2019.4《學習時報》 周郢 泰山學者的相關著作、文章。
作者:安存誠 男 泰安一中 一級教師 13561786662 ancuncheng@126.com 青年路117號 271000 |